服务热线:400-213-2111

IM电竞环境卫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11 12:42:19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IM电竞本文在梳理以上分析理论和工具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3A评估步骤(充分性评估、可行性评估、可能性评估)[5],并结合水和环境卫生服务在中国农村的供给情况,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1)水和环境卫生服务是否容易获得?主要从时间成本进行评判,包括取水时间为往返厕所耗费时间等。(2)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使用情况如何?主要从设施、服务的质量以及可持续性方面进行评价,涉及问题有饮用水的质量、厕所的质量、以及能否长期使用。(3)水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否覆盖目标人群使用。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等。(4)水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着重从经济、社会、生活质量,以及人的尊严等方面进行评估。陕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近年来,该地在各级政府、国际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一直致力改变取水难、环境卫生差的状况。2005-2007年间志丹县改厕受益人口28975人、解决饮水人口7540人、全县卫生饮水的普及率达到52.6%,居民生活饮用水4项指标合格率100%。课题组于2009年10-12月随机选取了4个改水改厕项目村———保安镇张沟门村和沙道子村,顺宁镇百草台行政村和保娃沟门村进行了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包括改水改厕前后情况,村民对于改水改厕的满意度情况等。课题组共发放问卷200份,获取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样本符合正态分布,问卷对比数据均通过卡方检验。访谈采用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共访谈当地村民7人,其中卫生室医生2人,小学教师2人,家庭妇女1人,学生1人,村干部1人。

  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获取改水以前,志丹县当地农村的饮用水及生活用水主要是井水以及河水,取水不便,很多农户家庭需要花上大量时间挑水以满足日常饮水及用水需要IM电竞。改水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农户取水用水提供了便利,69.1%的问卷调查家庭在改水后,家中有了自来水;不少农户家庭有了自家独立的水井;一些村深水井打造,用水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根据陕西志丹县4个改水改厕项目村的问卷统计,改水后,取水时间在10min以内的家庭达到了72.9%,而取水时间在40min以上的家庭仅为0.8%,改水使村民取水时间大为缩短。改厕以前,志丹当地农户家庭使用的厕所主要是简陋的茅厕或是露天的粪坑,70.2%被调查者的家中无独立的厕所。改厕后,被调查者家庭自家有独立厕所的家庭也占到了83.4%,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比例达到了72.0%。在访谈以及观察中,课题组成员也了解和观察到,无害化厕所一般都建于房屋的旁边,用厕的便利度相较于以前也大大增加。46.4%被调查者在改水以前往返厕所需的时间在1min以内,15.6%的被调查者在5min以上,改厕后,往返厕所在1min内的比例增加到了59.4%,而需要5min以上的比例降低到了8.3%。因此,水和环境卫生改善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大大提升了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品质。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使用情况42.4%和38.2%的问卷调查家庭认为“与5年前相比,所在区域的安全饮用水”有“明显改善”和“有一定改善”,改水后,卫生饮水普及,水质改善,这些都是改水受益家庭所深切体会的。在通有自来水的家庭,或是房屋附近有水井的家庭,取水用水都比较方便。但是通过村民访谈,一些村民也反应,虽然取水便利了,饮用水的水质有所保障,但是一些饮用水还存在异味,需要更好地监测。43.1%和4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5年前相比,所在区域的厕所状况”有“明显改善”和“有一定改善”。改厕后有顶、有墙、有门、有便池、有粪便处理设施的无害化厕所代替了以前的简陋的茅厕和茅坑。在改厕以前,当地村民顾虑最多的雨天和夜间用厕不便、污水泛滥、臭味弥漫、不小心会掉下茅坑等问题在无害化厕所建立后都基本得到缓解或解决。使用沼气式厕所的家庭一般使用沼气作为做饭的燃料,给生活也带来了便捷。不过,调查中也发现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些村民建成的卫生厕所未得到很好利用。三联式厕所维护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成本,这些都妨碍了水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后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前期资金的浪费。目标人群的使用在问卷调查中,39.47%和48.68%的被调查妇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改水后饮用水状况,30.26%和48.68%的妇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改厕后厕所环境卫生条件,比例远远高于“不满意”的情况,问卷调查的女性对于饮用水和改厕的满意度达到了88.16%和78.95%,比男性对改水和改厕的满意度86.84%和77.88%还要高。同时,3.8%的被调查者认为改水之后“孩子上学方便”,21.80%的被调查者认为改厕之后“孩子上学比较方便”。在家庭妇女、教师、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水和环境的改善,对于家庭妇女,家务劳动变得轻松,用厕隐秘性得到保障;对于孩子,学校饮用水、厕所卫生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来看,当地村民、妇女、儿童对于水和环境卫生的改善都是相当满意的。村容村貌。绝大多数村民认为改水改厕后,村容村貌得到很好改善。61.8%和27.2%的被调查者“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改水改厕项目实施后,村容村貌变得更好了,7.3%被调查者“不太赞同”这一观点,而“不赞同”和“很不赞同”的比例仅仅有3.6%。自豪感。在进一步的问卷调查中,79.4%的被调查者在改水改厕后对于自己的村庄“更加喜欢了”,37.6%和45.5%被调查者认为在改水、改厕后,亲朋好友对自家附近环境给予“很高”和“较高”的评价。环境卫生的改善也促进了村民对家园的认可。肠道疾病控制和预防。29.3%和55.0%的被调查农户认为改水改厕后,自己及家人的肠道疾病有“明显减少”和“有所减少”。在问卷和访谈当地的卫生室的医生中也了解到,改水改厕项目的实施,安全饮用水的普及以及粪便处理的无害化,使水质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从而使得以饮水传播和蚊虫传播为主的肠道类疾病的发生率大大下降。卫生观念及习惯。在调查自己和周边的人卫生习惯改善方面,38.7%和37.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改善”,55.5%和56.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改善”,5.8%和6.9%的被调查者认为“和以前一样”,而“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比例均为0%。这说明,绝大多数当地村民对于改水改厕项目的实施对于其卫生习惯改善的促进持肯定的态度。但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当地村民一些落后的卫生观念和不良习惯,仍普遍存在,如:有相当一部分村民还是习惯于喝生水,如厕后洗手的习惯并未完全养成。经济促进。32.8%和42.9%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卫生的改善对经济促进“影响很大”和“有一定影响”。对于改水、改厕后,收入是否有明显好转,30.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好转”,56.6%认为“有好转”,而“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比例都为0%。对于改水改厕后村里投资增加的情况,19.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大增加”,27.8%认为“有一定增加”,9.6%认为“增加很小”,25.1%认为“没有变化”,17.6%选择了“不清楚”。在调查及访谈中了解到,虽然一些村的蔬菜大棚经济、旅游业、蓄养业的发展与改水改厕带来的环境卫生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村民对于改水改厕对经济促进作用及带来的机遇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农村改水改厕推进使农民对于水和环境卫生的服务更容易获取,水质和厕所卫生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妇女儿童等焦点人群对于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使用的满意度提升。同时,水和环境卫生服务提供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水和环境卫生的现状不断改善,农民对于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改水改厕维护工作、农民意识等方面。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材料,课题组认为志丹在今后的改水改厕项目的推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改水改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在继续推进改水改厕项目的同时,强调部门之间联动、精简服务供给环节、推进饮用水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改水改厕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率。其二,加生宣传与教育促进。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水和环境卫生,在改善过程中不仅能直接减少与水有关的疾病、减少劳动交易时间。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方法鼓励群众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改水改厕项目中,使改水改厕项目成为转变农民健康认知、促进农民公共参与、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

  横沥镇位于东莞市东部,面积50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1个社区,户籍人口3.5万人,外来人口20万。多年来,横沥镇积极创造优良的投资软硬环境,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工业制造业为基础,商贸服务业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态同步推进的发展格局。横沥是一个祥和美丽的生态之镇,一直以“宽、洁、绿、美、净、通”作为打造“魅力横沥”的标准,使城市环境不断优化。自90年代初,横沥就按照高起点要求制订了全镇的城乡建设10年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一河两岸”、“一环两直”、“中心”,大力发展新城区,改造旧城区和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整个城市发展的框架基本形成。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横沥的中心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10多平方公里,镇内等级公路1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城市生活中心区、生态旅游区、工业园区布局合理,新城中心区“一河两岸”商贸圈正日益成为对周边镇区具有辐射效应的城市名片。横沥镇全镇的绿化面积为977.2公顷、覆盖率为27.2%,并于2003和2009年成功荣获“广东省卫生镇”、“国家卫生镇”的称号。

  近年来,横沥镇在整治环境卫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继创建省卫生镇的成功后,一鼓作气,加大整治力度,于2008年完成创建国家卫生镇的各项检查及验收工作。大大提升了横沥镇的市容环境卫生及城市形象。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环境卫生整体工作推进缓慢,局部工作出现倒退现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也必须有机协调、共同推进。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环境卫生管理职能尚未完全理顺。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环卫工作虽然是横沥镇环卫所为主,但许多公共设施却有自己的主管部门,如绿化带、河道、公交站牌等就分别涉及园林公司、水利所、公交等职能部门,有的一个点就牵涉到几个部门、涉及的部门越多,责任就越难以落实。如在绿化管理方面,道路的绿化带在生长过程中,难免出现人为的损坏和美化的修剪,损坏的绿化带及修剪后成堆的绿化垃圾没有及时的处理,而管理责任在园林公司。

  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垃圾,在街上随意散发宣传资料,随意乱张贴等“六乱”现象较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一,市民不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放、倾倒垃圾,扫垃圾出门、高空乱扔乱抛垃圾、乱丢乱倒垃圾现象经常发生;二,“城市牛皮癣”源头难于根治,乱张贴、乱涂写屡禁不止、清后反弹现象普遍;三,建筑工地车辆带泥上路和散体物料运输污染道路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流动摊档、夜市档不按要求设置箩框扫把,摊档周围乱丢杂物、乱倒油污、随意摆卖现象严重;五,宅基地乱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现象严重,致使卫生死角普遍存在;六,移动招牌、户外广告违规设置,乱摆放、乱吊挂现象难于管治。七,在垃圾清扫、保洁方面,从横向看,主街道较好,小巷道较差;从纵向看,在节假日、重要会议、领导视察时段,环卫部门和村临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突击性环卫大整顿,时效性强,而有效性却短,常常是“一抓就紧、一放就松”,呈现出一种断层状态

  近年来,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加大了对环卫设施的投入,但由于环卫工作量的不断增加,环卫设施仍然存在不足。目前环卫所有车辆17台,其中垃圾运输车14台,扫路车1台,洒水车2台。属于报废车而仍在使用的垃圾运输车2台IM电竞,在使用过程中,经常维修,不仅增加运行成本,而且影响工作效率,;无牌无证车辆4台,根据市的要求,相对情度上已不能使用;垃圾运输车辆中的吊臂车只有1台,担负着全镇8个垃圾站的清运任务,工作量大,容易使车辆进入老化状态且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现横沥镇有垃圾中转站20个;垃圾压缩站8个,且工厂企业每年以数十计不断增长,垃圾的清运工作长期处于超负荷运作,导致垃圾留城时间延长,加之垃圾运输车辆和一些垃圾中转站的陈旧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活垃圾的及时运送和处理。

  环卫行业历来是社会较集中的行业,环卫工人的工作又是最辛苦的、最默默无闻的,收入相对较低。由于传统观念和世俗的偏见,一般进环卫工作的大多数是能力差、文化程度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就业能力弱的人。目前,横沥镇的所有环卫工人中,绝大部分环卫工人都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技能与思想认识方面都需要加强。

  目前横沥镇除了少数主要干道基本实现机械化清扫外,一线清扫保洁人员仍是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辆手推车,工作方式还很落后,机械化程度还很低。而且环卫工人每天必须普扫两次以上,白天还要维持路面的干净。环卫工人长时间、频繁地出现在马路上。正因为如此,环卫工人的职业危险性也成倍增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城市道路大量拓宽改造后,人们对环境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提高环境卫生质量,环卫部门对主要马路一般实行16小时保洁、重点路段一般实行18小时保洁。效率低下的条件下更是会增加很多交通隐患!在繁华路段人流量、车流量大,却是环卫工人保洁的重点,环卫工人需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穿行将其拾起,增大了环卫工人的危险性。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加强市容管理和建设的一项重要法规,不仅规范了政府机关、普通居民的行为和义务。而且规范了各级依法管理城市、建设城市必须遵循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的落实中,存在着专业人员不专,不懂法,不依法的普遍现象,职能单位、职能部门在管理和建设城市中的角色混乱,管理混乱,任务不清,职责不明,管理跟不上,法规约束不到位。

  根据市政府的职能分工,东莞市城市管理局是市容环境卫生的行政主管部门。但目前,横沥镇还没有与东莞市城市管理局对口统一的环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直接归属镇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管理,形成“双层”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致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规范和工作要求无法落到实处。人为造成了政令不畅通,部门之间配合不完善,责权利不明确,管理责任制度难落实等情况。从而导致政令落实不下去,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落实不到位。

  横沥镇政府从人力、财力、管理等全部牵头负责。环卫管理体制带着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求。环境卫生工作的产业化和企业化程度太低,从而制约了公众和社会参与的热情和程度。

  专项环境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不广,严重制约了横沥镇的环卫事业的发展。像环卫工人待遇不高,致使劳动积极性不强,责任感不强。同时也制约了镇环境卫生事业的机械化、科技化发展,设备维修跟不上,奖惩措施力度不够。

  从目前来看,主要是条幅和电视台进行宣传。这两种宣传方式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力度不够,范围不广。导致监督和保持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不少中基层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对环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从而导致监督无效、责任不能有效落实,分管工作不积极。

  环卫工人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很多的问题能够由他们最先发现。而对于他们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在卫生保持和垃圾处理上效率低,出现纰漏环节多,而且缺乏最及时有效监督。

  由于横沥镇对“六乱”行为处罚相对宽松,执法、处罚难以到位,而市民对这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了解不深。因此,很多人对这些恶习陋俗并不重视。

  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和文明程度首先体现在城市环境卫生的整洁优美。针对目前横沥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及建议:

  细化责任区划,建立一个精干、高效、能够切实担负起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指挥、协调、监督等职责的管理机构。责任细化落实到人,并且将干部的考评与多对应环卫职责完成情况想挂钩。

  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基础,政府、企业、社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为架构的城市垃圾处理投资新体制,增辟资金来源,加大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市场运作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在政府资金投入不断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要全面实行城市垃圾有偿服务收费制度,尽快建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的补偿机制,达到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目的。同时,面向社会,利用环卫设施点多面广影响大的优势,采取共同投资大家受益的原则,不断推动环卫设施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

  环卫工作所牵扯部门广泛,工作的连续性要求高,工作要求细致全面。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应该全面评价和分析全镇上下的环境卫生情况。在空间和时间方面做出更加细致的分析和规划。原则上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群众,清洁城市,化害为利,造福人民。比如厕所的建设位点选择,垃圾收集运输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密集性高低。

  1)城市环境卫生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但更离不开全社会对环卫工人及其劳动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环卫部门应该立足本职工作,会同政府宣传单位和新闻媒体等,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宣传颂扬环卫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环卫工人默默奉献的精神面貌,热情讴歌环卫工人为城市建设所做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环卫工作、尊重环卫工人、自觉维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氛围,打造出一个人人理解、支持和关心环卫工作的和谐氛围。

  要通过电视、报纸、条幅、社区宣传栏、家庭宣传小册子、镇中小学学生宣传教育等等方式将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得深入人心,让群众能够充分看到环卫工作的切身益处。并且将垃圾分类、垃圾收集、环卫设施保护和环卫工作监督的工作进行深入浅出的指导性宣传。以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要让管理干部在思想上环卫工作的重要性。增加其专业性、技巧性、规范性的现代管理理念与行为。将监督与实干的精神贯彻上下!

  4.3加大城市环境卫生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和培训环境卫生人才,提高环境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环境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行业内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把行业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着力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既要继续发扬以时传祥为代表的“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行业精神,发挥环卫作为窗口行业的示范作用,不断提高队伍的服务水平,又要以环卫行业发展需求为基础,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吸取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推动行业作业的机械化、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在具体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改善环境卫生作业环境,提高环卫机械化水平,实现环卫作业高水平、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减轻环卫职工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垃圾处理是环卫工作的重头戏,只有引进专业的人才队伍,才能改变当前垃圾处理方式所带来的制约!将垃圾处理事业向着二次污染低、成本低、效率高、收益高发展!

  《意见》指出,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宣传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人文、活力、和谐”理念为指导,以三年城乡整洁行动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市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宣传工作实施方案》及全市城中村、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汇报会精神,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幸福美丽乡村为目标,通过全方位、立体化、高密度的宣传,进一步激发全区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与满意率,形成“人人关注农村环境卫生,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舆论氛围。

  《意见》要求,区属新闻媒体要认真做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宣传和发动工作,要紧密围绕综合整治阶段工作重点,对照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标准和内容,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运行机制,宣传健康环境理念,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生意识、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整治、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氛围。要精心策划专题报道,认真做好深度系列报道,连续刊播有分量、有深度的消息、评论文章。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意义和所取得的成果,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推广经验,促进整治工作。

  《意见》要求,区卫生、交通、文化、教育、水务等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校园、医疗单位门诊候诊大厅、客运站候车厅及沿街单位电子屏也要及时播放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有关内容。区间内公交车、中巴车以及出租车车体须设置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公益宣传广告,要广泛组织所属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低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宣传活动。

  《意见》要求,要安排村组主动营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宣传氛围,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制作宣传栏、设置宣传板报、刷写墙体广告以及高音广播宣讲、宣传车走村串户等方式进行宣传,使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眼、入耳、入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行政村要组织开展纳凉晚会、自乐班等群众性活动,寓教于乐,大力宣传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区电信IM电竞、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行商,要利用手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宣传内容。

  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从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各方面发展的总体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现代化的稳定城市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对于维护共同卫生与安全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城市环境卫生工作是一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性事业,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及保障。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进一步保障城市的公共卫生与安全,从而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过程中规划不合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城市在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做好环卫基础设施的规划,造成基础设施选址、建设难度较大。同时,很多城市的环卫设施分布不合理,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过分聚集在一起,而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相距过远,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另外,各种露天垃圾站的存在,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了城市面貌。

  (二)对城市环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城市都把关注的重点置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方面,而忽视了城市的卫生管理工作,导致城市环卫工作不到位。也正因为如此,城市用于改善环境卫生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不利于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

  (三)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能部门配合不合理。城市的环卫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包括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国土资源部门、街道管理部门等。只有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城市的环卫管理工作才能充分落实。但是,目前来说,各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配合工作不到位,导致管理效率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暴露出当前我国的城市环卫管理工作漏洞较多,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针对当前环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笔者提出了提高我国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实效性的相关措施。

  首先,要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划,确保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在环卫工作的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仔细审查相关单位的建设规划,看其是否合理。同时,要对所有环卫工程的设备安全合理与否进行审查,尽可能保证所有设施合理得当,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其次,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要将城市环卫管理工作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提高重视程度;要加强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及管理才能充分落实各项管理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再次,要完善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在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以尽快解决管理难题,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例如,要加强分级管理工作,分为“市、区、街道”三个部分。这三个大的部分负责的范围不同,市级的管理单位要对整个城市的环卫管理工作负责,区或者街道负责的区域则相对较小。当然,这三个部分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配合,共同致力于城市环卫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管理手段,采用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例如,可以运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于那些给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的企业一定的罚金处理,或者分配给他们具体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任务,确保环卫管理工作的落实。加快治理城市环境卫生,提高环境质量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与支持。

  科学合理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优化城市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城市应该十分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同时,每一名城市人员都应该认识环卫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保护周围的环境。相信未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之下,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一定会大有提高。

  [1]李景.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17).

  [2].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处理法律制度的完善[J].城市发展研究,2012(08).

  [3]张建立.城市环境卫生中的公厕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06).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在山沟,有的在水库边,有的在荒地,有的在平原挖坑填埋,还有的就在市区内坑洼地带和废旧场所将垃圾堆积成山,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相背离。

  解决办法: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各街道和村(居)按照密度要求建设固定的垃圾收集点,摆放垃圾箱(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建设小型中转站,交由环卫部门统一运输和处理。实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处置,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后代造福。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有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有的责任单位放任自流、管理不到位或不尽人意,有的对辖区卫生根本不管、不顾,造成部分区域垃圾遍地,塑料袋满天飞等脏乱现象,给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解决办法: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每个城区都有商业区、繁华路段和人员密集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

  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招商引资和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对于使用的铁制容器及时油漆冲刷,使垃圾设施及收集点面貌一新,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对于垃圾容器数量不足的,及时增设垃圾容器,确保覆盖率,保证日产日清。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造成道路污染的原因有: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另外,夏季垃圾运输车辆的污水撒漏,雨污混合,污水增多,再加上积压车操作压缩后污水排放不及时,运输途中刹车造成大量污水晃出,臭气熏天,造成城区环境二次污染。

  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特别是冬季煤炭运输、散装建筑垃圾等要采用封闭的车辆运输,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并及时水洗车胎和冲刷带出的黄泥,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保洁的不平衡,乱扔乱倒形成的卫生死角,运输的撒漏等方面城市环卫问题时常可见,为了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各级领导对城市环境卫生都要十分重视。城市环卫管理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这就要求组织专业的环卫监察队伍,对城区进行日查、周查和月查,并及时提交检查汇总报告。

  解决办法:环卫监督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考核。每周对城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督促整改和提高。每月对城区考核情况汇总报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还根据工作实际和大市区的发展要求,提出各城区加强环卫管理的局部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在考核中,监察队伍与城区环卫单位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对发现的阶段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下发,得到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本着为市民服务、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重点加强对不同内容的监管,冬季对清理积雪、煤灰污染,夏季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撒漏、垃圾箱(桶)污染、垃圾车污水撒漏、雨季流黄等方面的监管,对污水撒漏和垃圾死角、野垃圾场等环境问题及时拍下影像资料,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北方的冬季,时常有大暴雪降临。尤其地势起伏较大,北部临海的地区,强烈的北风携带湿气,在陆地抬高的情况下,极容易形成大到暴雪。大雪降临后,不仅人行和车辆交通压力大,而且,城市道路也无法清扫保洁,容易形成垃圾大量积压,清运困难,甚至形成新的垃圾死角。因此,大雪过后,迅速行动,清理积雪,恢复交通,成为以城市管理部门及社区为主的重要政治任务。

  在《环境卫生学杂志》创立之初,编辑部就着手对期刊出版制订工作计划,按照出版发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新投稿件实行编辑部内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在稿件“齐清定”之后进行“三校”,以此作为工作流程的基础进行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流程进行人员、任务的分配,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进行出版工作顺序。

  期刊的出版具有时效性,在期刊出版日期之前必须完成当期所有的出版任务。其所需时间包括编辑人员完成职责工作的实际工作时间和间断性时间。预测出版工作所需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期刊的出版日期,因此何时开始着手准备当期出版工作的启动时间以及出版任务完成的收尾时间是时间预测的关键,这也对编辑人员对于审稿专家的专业领域、审稿效率等的了解提出了要求。对于每篇新投稿件,《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规定在一周内完成编辑部的内审流程,通过内审后根据稿件的专业领域决定外审专家。由于外审专家均为环境卫生、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工作时间各不相同,编辑人员需要预测专家所需的审稿时间,定时催专家审稿。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收到外审专家意见,对外审专家的时间要求放宽,以便外审专家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同时,通过与审稿专家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对预测出版周期,为合理安排出版流程提供帮助。

  在实际出版工作中,由于外审专家的审稿周期有长有短,作者修回稿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能够按期出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预测出足够长的审稿周期和修稿时间,确定出版工作进程,提前进行稿件的审理工作等。由于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必不可少,不能因为未按时完成进度而随意减少环节。若想保证出版流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没有较大的差距,则需要定时、定期地监控并进行必要的出版步骤内部微调。如,当外审专家因为出差、公务繁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审稿时,应尽快调换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避免因外审专家原因造成的进度延迟。

  出版过程有着固定的步骤,当出现出版进度不一致时,应首先分析其原因,并决定需要采取的调整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审稿周期过长的情况,此时除了联系专家尽快审稿,还应考虑更换审稿人,当作者迟迟未修回稿件,首先联系作者是否对审稿意见有异议或修改上的困难,避免因未收到审稿意见造成的不必要的延误等;其次,应在出版进度计划中标注需要调整的地方以及需要采取的调整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临时调整带来的混乱。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生各环节任务的时间超出计划所需时间(如刚才所述的审稿周期长,作者修回稿件慢等),或者由于出版目标变更引起某些工作计划相应调整(如遇重要会议、事件等需要加急报道的),出版过程中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编辑人员出差、人员培训)等情形,要对原有时间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出版工作在周期内顺利完成[3]。在预防医学类期刊中,很多研究成果具有时效性的特点,若因为发表周期过长耽误了科研成果的展示,会对信息交流造成一定影响。如《环境卫生学杂志》2016年第六卷第3期刊登的文章《唐山市民对雾霾的认知及防霾行为调查》,因紧扣时下人们最关心的雾霾相关的知、信、行等热门话题,因此在审稿、修稿、校稿等流程上加紧时间完成必要的工作流程,按期、及时地刊登出来,为广大读者普及、推广雾霾相关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

  为实现期刊出版的工作目标,对每个编辑规定在工作中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环境卫生学杂志》在编辑出版工作开始,根据出版法律法规配备拥有出版专业从业人员资格的编辑,即初级编辑、责任编辑,以及副主编、主编、编辑部主任(负责人)。由于专业领域、编辑技能的不同,各个编辑之间互相协作、支持,以完成按时、高质量出版期刊为终极目标,合理的分工协作。如:在《环境卫生学杂志》创立之初,首先明确了两位编辑人员,明确二人各自负责的期刊数量以及在出版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工作内容和具体任务。初级编辑负责稿件的、送审、退修工作,中级编辑对修回的稿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送主编终审。在此后的期刊出版工作中,对各自分配的出版任务进行监督、管理。除编辑人员的组织分工,《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还充分利用了环境卫生领域专家们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编辑委员会、组稿会、定稿会,最大程度发挥编辑委员们的能动性,为期刊提供优质稿源做出努力。

  管理学中“控制”是指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制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来调整行动或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保证目标实现的行为。“控制”手段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反映工作需要,并有及时性、经济性等特点。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控制”行为当属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措施。这就需要编辑出版单位在组稿、审稿以及加工等环节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组稿的过程往往决定着期刊出版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学术期刊的稿件来源分为作者自投稿和编辑组稿。从稿件的录取量来看,学术期刊最终刊发的大多以作者自投稿件为主,而编辑从某领域专家约来的稿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从稿源质量来看,编辑通过对某领域知名专家的了解,请专家针对该刊进行相关领域先进、权威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或是撰写创刊寄语、专家论坛等重点栏目的文章,可达到提高期刊出版质量的效果。在期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提高稿源质量,不少学术期刊通过专职编辑进行选题策划、专门联系重要作者、专家向其约稿,这对于期刊的整体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在2011年2月出版的《环境卫生学杂志》的创刊号上,编辑部特邀原卫生部部长王陇德院士撰写了创刊寄语,王院士在寄语中表达了对广大环境卫生领域的学者、专家的厚望,提出了将《环境卫生学杂志》发展成为国内环境卫生领域领先的科技水平、成果交流平台的要求。

  审稿既是期刊出版的核心环节,又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基本机制。根据中国相关出版规定,期刊的出版必须实行“三审三校”制度。为确保审稿质量,一般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即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文章进行评价的活动。然而,同行评议的过程只是“三审三校”制度的一部分,为确保稿件质量,《环境卫生学杂志》在出版发行之前,通过初级编辑、中级编辑以及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对稿件进行逐级审阅,遇到文中存疑、不清晰的地方,要求作者修改、解释,以此把握稿件内容的质量。只有对稿件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作者才能够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等,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卫生学杂志》在作者间传播环境卫生领域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在作者群中建立专业、严谨的学术形象。

  虽然期刊中所刊登的论文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能够体现整本期刊的学术质量与水平,但期刊的编辑、校对、印刷质量也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体现。在编辑、校对质量控制中应注重内容的合理、文字的准确运用、引文的正确标注等。因此,编辑加工作为出版流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确保发表的论文在政治、内容以及形式上符合期刊出版规定,避免形式与技术差错。出版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三审三校”制度就是对编辑校对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少于三次的校对过程可以发现排版中出现的差错,也可以修正审稿过程中未发现的问题。校对过程是对期刊出版发行质量的把关,可以说,编辑加工的质量控制在出版过程的期刊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管理学原理中“激励”是指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使组织系统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是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是用人单位将远大的个人理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产出的连接手段。主要包括精神方面、薪酬方面、荣誉方面以及工作上的激励等。有研究表明,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6]。据统计,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工作能力的30%~90%,而受过激励后可激发3~4倍的工作能力。这也充分说明激励制度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预防医学会主管的众多期刊中,每年都会评选出优秀编辑、优秀论文、优秀编辑部等奖项,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编辑们在下一个出版周期里更加努力,成为编辑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工作动力。

  领导职能是指领导者运用组织赋予的权力,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下属人员,完成领导任务的职责和功能。包括决策、选人用人、指挥协调、激励和思想政治工作等。领导职能是实现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灵魂,是管理过程的核心环节。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部主任作为期刊出版部门的管理者,应善于运用管理学原理,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等环节发挥最大能动性,进行编辑人员的选用、指挥协调出版任务分工、建立实施激励机制等工作。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高环境质量也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论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提高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相信本论文的撰写,对未来城市环卫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城市环境卫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控制污染和疾病传播,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内容。环境卫生工作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必须提高城市的环境卫生质量。

  城市环境卫生状况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牌和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投资和融资环境。近年来,我市各相关部门都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市容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但是,暴露出来的脏、乱、差问题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仍然大量存在,尤其是卫生死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地下脏。乱抛的生活废弃物,乱倒的垃圾,有些城乡结合部、河道、市区公路沿线成了天然的垃圾倾倒场和藏污纳垢的场所,与现代化城市环境极不相称。二是地面乱。突出表面在乱占上,马路市场、露天烧烤、占道经营、占道施工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城市道路破损严重,给居民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很有意见。三是地上差。乱贴乱画、乱设广告、楼前楼后乱搭乱挂、门前乱停乱放、院内烟头遍地、公共场所乱吐乱扔等问题的存在,破坏了城市景观,污染了环境,经过整治有了很大好转。四是部分市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公德意识差。由于多年形成的陋习,加之城市正处于大建设时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经商、居住,环卫意识仍然较差,不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现象较为突出。五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较薄弱。长期以来,城市管理工作一直采用行政手段来达到工作目标,但由于城市是一个人口密集,构成复杂的有机整体,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就需要社区加强管理,而目前的状况是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尚未形成,环境卫生工作管理不力,特别是倾倒垃圾严重,每逢重大活动,环卫部门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清理。六是环境卫生管理和执法沟通协调不够。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管理和执法分离后,管理单位期望通过加强环卫执法来保障环境卫生工作,但执法部门则期望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来减轻执法工作量,环境卫生执法力度不够,以至于出现互相埋怨推诿扯皮的现象。七是建筑渣土装运车增多,客观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必须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划清管辖区域,明确责任。街道办组织社区居委会划定辖区内街小巷、社区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卫生责任区,各部门、单位与街道办签订责任书,加强监督考核,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提高内街小巷、社区的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水平;环境公司负责主要道路的清扫保洁工作,改革作业方法,切实控制道路扬尘,提高保洁质量,严格按照行业规范上岗作业,根据季节变化,调节洒水次数,主要道路每月至少保证一次冲洗。建立相关机构齐抓共管的管理大格局。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的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此,可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解决办法: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建筑垃圾管理的相关行政法规。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解决办法:垃圾容器属于单位内部并由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目前我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部分生活垃圾被直接填埋和处置,不仅生活垃圾中可利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基至成为疫病传播的发源地。因此,要把垃圾处理与污染防治纳入循环经济轨道,全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转变垃圾末端处理为从源头抓起的全过程整治的认识,使之达到资源低消耗、高产出、低排放的目的。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如何有效进行环境卫生管理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管理好城市的环境卫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它的开展需要全体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不仅需要环境卫生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管,还需要提升城市居民的环卫意识。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从各个层面去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切实美化城市环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全社会都应树立生态文明与生态安全的意识和理念。

  [1]李景.基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17).

  随着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逐渐突显出其在医学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作为预防医学重要分支之一的《环境卫生学》,不仅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影像学、护理医学等专业学生必修课《预防医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环境卫生学是医学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北京雾霾、水的重金属污染、蓝藻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环境卫生学》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环境卫生问题的能力。结合本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与体会,浅谈一些对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长期以来,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为受到理论教学的束缚,只能起到验证现成理论的单一作用,仅具有从属性的地位。仅仅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仍普遍存在,更可能导致学生本身对实验的不重视。目前,《环境卫生学》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杨克敌主编的教材,尽管有所修订,也会补充新内容,但教学内容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对实验教学的正确认识显得尤为重要,是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考虑将“慕课”、“CBL”、“PBL”等新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实验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实验课堂充满活力,提高每个学生的实验课堂的参与度。

  1.仍以教师讲课和操作为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环境卫生学》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都是以教师准备实验、开展预实验为主,而学生并没有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仅仅只是机械地按实验步骤操作,没有亲自配制实验所需的每个试剂,准备实验所需的相关耗材,印象不深刻,学生从实验课当中的收获较小,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以及实验的操作规范性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导致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的提高。有些同学认为以后工作不需要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2.学生只是机械的操作,忽视实验过程以及结果的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基本都存在照抄实习指导手册的现象,实验数据与结果的分析也存在互相抄袭的情况,根本没有对整个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实验课上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基本都是应付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实验课的目的。

  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应该更注重考查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基本操作是否得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今后工作的需要,应重点考查一些环境卫生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比如大气采样器的使用,水样采集及处理,无菌操作技术等。另外,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当场进行提问,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从而及时发现学生不良的实验操作习惯,使他们在今后的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的要求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水平。

  3.实验内容简单,分散的验证性实验较多。环境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大部分设计到理化和微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在卫生化学、基础化学和微生物学相应的实验课当中已有所掌握,简单、分散的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实验的热情,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尤其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即将开展的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课题研究,作用甚小。

  4.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陈旧,与实际工作脱轨。目前,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大气和水方面的内容,而像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妆品、土壤卫生等目前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方面,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之少。实验的检测方法仍以紫外分光光度法为主,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后,将面对更多新式仪器,难以适应工作需求。随着大气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环境指标和污染物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灵敏度的快速、实时、便携式的检测设备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实验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实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中。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尽量更换传统的实验手段,介绍学生认识和掌握目前广泛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充分满足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改进实验内容和方法,结合实验条件,适当引进先进仪器,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环境卫生学的实验内容应根据目前疾病控制防治的重点以及研究的热点来开展。比如大气、水、土壤等大环境,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北京雾霾、空气质量报告中的PM2.5、PM10以及室内空气污染中的甲醛、苯、氡等污染物的问题,这些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也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原有的大气SO2、NO2等指标测定的基础之上,增加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其他相关实验内容,比如PM2.5、PM10、O3、紫外线强度等。课堂形式可以参考参观自来水厂生活饮用水氯化消毒的实验课内容,由教师带领学生到相关空气质量监测部门进行参观,了解最新的空气质量检测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1.适当开展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CBL(Case-Based Learning)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模式。PBL和CBL结合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以学生思考、讨论为主,教师指导、解答为辅。将PBL和CBL进行有机地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团队合作以及人文关怀,将其应用于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环境卫生学实习指导中的环境砷污染的案例分析,这次实验课就比较适合开展PBL和CBL相结合的讨论式教学模式。该案例的选择不仅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涉及到毒理学基础、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具有拓展性、启发性等特点。

  2.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科研设计的思路,在环境卫生学原有的实验内容基础之上,加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拟定一个实验课题,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该教学模式的流程主要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设定题目、实验设计及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总结评价这四个部分。整个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拨和指导。加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科研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及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科研思路。

  采用综合客观评价方法对学生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促进学生传统实验思维的转变,重视实际操作能力。不仅仅依靠实验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评分,可以考虑将实验技能也加入到评分系统中,可以将每个学生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所组成。具体考核方法由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准备考题、实验仪器和打分标准,考核的内容可以采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仪器的操作和使用、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等,学生随机抽取考题当场完成操作,教师进行评分。实验课的总成绩应将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的成绩进行综合打分,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实验中的综合表现和整体素质。

  总之,我们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索,应以学生为主,结合实际工作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来优化实验内容,开展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采用综合客观评价方法,提高环境卫生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才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培养实用型人才。

  [2]刘学慧,孙素菊,刘士朋,谭凤珠.环境卫生学实验科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07-1009.

  [3]杜善义.发明创造源于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3):1-4.

  [4]王艳,程轲,李志春,等.应用型环境卫生学 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资讯,2015,(19):194-195.

  根据专业特点,制订和实施各具特色的教学计划首先了解了不同专业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和目的,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满足不同学科的发展需要。动科及动物生产专业对该门课程的要求在于深入学习各种环境因子对家畜生理机能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科学的理念设计家畜小环境(包括畜牧场和畜舍)的技术、畜舍环境的控制原理及技术、畜牧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及养殖环境质量评价,为创造良好适宜的家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动医专业的要求是在理解各种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及健康机制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了解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家畜的危害性,掌握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致病机理、环境预防和防疫消毒的基本技术;而动物营养专业的要求则在于更好的理解外环境因素对家畜生理、营养和生产性能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动物环境营养的理论,掌握家畜环境管理的一般技术,通过营养调控实现畜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优质、高产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的目的。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顺应时代需求,扩展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畜禽养殖业模式的转变,对《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的内容设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是主要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产生于反刍动物肠道及粪便贮存系统。畜牧业规模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就是畜禽粪便产生的污染,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畜产公害。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治理废弃物方面也提出了重要指示,即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因此,畜牧场及畜禽舍生产工艺设计,畜舍保温、防暑、通风、光照等内环境的控制技术,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养殖场环境管理和废弃物处理利用及畜牧场质量评价等基本内容的教学才是该门课程的归宿。另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握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推动专业综合改革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本课程组全体教师积极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了课程体系。我们在保留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基础上,又为动物科学、动物生产、动物营养、动物医学专业开设了《畜牧场规划设计》、《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等专业基础拓展课程。尤其是今年为我院举办的中职教师部级培训班讲授的《畜禽舍CAD制图技术》得到学员的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设新课程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教学手段的改进。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我们不仅制作了大量有关教学挂图,还积极购置了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片和幻灯片其特有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条件的限制,将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畜舍结构、畜舍环境控制技术、环境管理措施和不同类型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以及畜牧场废弃物处理技术体系等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但丰富了教学仪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增强了学生对教材中难点和抽象理论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与传统种植业严重脱轨,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畜禽亚健康状况以及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威胁到城市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畜牧生产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的主要污染源。为了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和保证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畜牧环境保护的法规标准。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些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对于控制日趋严重的畜禽污染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行这些法规和标准,在畜牧养殖专业上设定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是极其重要的。畜禽场环境评价体系能够将畜禽场的大小控制在适度规模的范围内,而且也能够避免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内进行畜禽生产场的开工建设,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畜禽场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在实践中的体现形式,是本课程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控制污染、防患于未然、符合现代畜牧生产的重要手段。

  实验课由原来理论课的附属部分(18学时)形成了独立的课时为32学时为期1周的《畜牧场及畜舍环境监测技术》课程。内容上,原来只讲述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畜舍采光系数、噪声、照度等气象因素的测定原理及其方法,结果只是学会了仪器的使用,对实际生产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和评价方法掌握不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适应不了新时期对人才的需要。现在我们不仅增加了水质分析内容,而且通过对现场的测定和畜牧场环境的综合评定,突出了《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的切身体会,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做出科学的环境评价,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畜牧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考核方面,增加了30%的实验课成绩,改变过去单一以实验报告为主的方式,建立了出勤和环境评定报告的撰写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4.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科研、实践能力关系极为密切。好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正确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组的老师们在教学、科研、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不仅获得2011年度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同年获得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主编了《家畜环境卫生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和蒙语版《家畜环境卫生学》,编写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与政策》、《畜牧场环境监测及评定技术》、《家畜环境卫生学》、《畜牧场规划设计》和《畜禽舍CAD制图技术》的教学大纲,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参编了“十一五”规划教材《畜牧场规划设计》和《家畜环境卫生学》。主编了21世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家畜环境卫生学与牧场设计》。积极参加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提高了老师们的学术水平。在今年的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上本课题组的2名研究生发表的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提名奖,为本课程的完善和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将课程介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等内容通过校园网络向学生公布,便于指导学生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接受学校监督。经常更新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实行教学资源共享。

  当前全球面临着自然生态系统毁损、气候转暖、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而我国的增长模式尤其粗放、城乡发展失衡且差距日趋扩大,更使得城乡及其社会的发展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作为回应,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和科学发展观,广泛推展以“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城”为主导形式的可持续建设实践, 并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具有地域层面的优先性、组织层面的独特性、构成层面的多样性,其富有生命力的长远发展成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几年我国也不断出台了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多项政策法规大力支持,试图调动各方面的发展力量来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然而,当前农村却仍普遍面临着土地浪费、资源衰竭、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等多重瓶颈,并集中体现为资源环境的发展困境,从根源上阻碍了农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1][2]。可以说,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已成为当前迫切所需。而其中的关键都离不开“技术”的选择与支撑。

  “适宜技术”[3]的观念提倡技术选择必须与自身禀赋相适应,强调一种技术发展观。与可持续诉求相适应,当前的适宜技术应用体现出适地、适时、适度的原则[4],并且注重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构建,愈益关注最佳综合效益的实现、提倡采用多层次的技术手段[5],从资源利用、环境建设、综合评估等多个维度来落实技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以促进乡村现实问题的解决、规划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更趋适宜的作用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观念策略。

  目前,世界各地的乡村地域都在积极应用各种可持续技术并推进实践,例如奥地利的Anningerblick生态村以资源节约型为技术突破口,意大利的Saline Ostia Antica以整治再利用为契机,中国黄柏峪村秉持“从摇篮到摇篮”理念的建设实践,等等。但是,由于规划建构的实验性或局限性,往往实践收效甚微、甚至失败,同时也显示出并不能盲目依靠高技术或高投资。事实上,技术是否适宜取决于它们对发展目标的贡献能力[6];而技术功能的发挥,根源还在于技术的结构与向度,而非技术的层级与广度[7]。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现实的发展条件而言,平衡的生态体系、适当的生活方式、废物的循环利用以及本土技术等低成本、高效率的适宜技术举措,可以是更富价值的适宜技术手段。

  下文面向农村资源环境问题的适宜技术策略建构,将结合小镇的规划建设实践,重点从土地、能源、水资源、环境卫生四个维度来进行探讨、提出建议。小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永乐乡西北乐村的辖区内IM电竞,现状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但交通区位良好,并处于山区丘陵地带,具有优美的山水风光和典型的农业景观。其建设规划涵盖西北乐村内散布的四个屯,总用地面积4.1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占72%,乡村建设用地仅占3.9%。[8]作为中央大型企业参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尝试[9],小镇的规划建设综合考量了地域现有基础条件来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并针对核心冲突问题提出从经济增长、环境建设及社会重构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建构,而这一考量实际上也贯穿了适宜技术策略选择和建构的全过程。具体内容简析如下。

  第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人口分布、资源利用、空间布局、经济环境等乡村建设的各方面内容。在当前,加强农村土地的综合整治和集约利用、进行布局合理化调整,对于进一步缓解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意义重大、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把握地域特征、进行用地评价、整理闲置宅基地和废弃简屋、以及慎重考量迁村并点的方式,来确定适宜建设的土地范围和容量、并引发生成建设发展的总体格局,达成合理而有效的土地整理。另外,规划布局作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应综合现实条件、村民意愿和各项乡村建设内容,形成符合村民生活需要的规划结构、促进各功能区关系协调以及活动流线的顺畅,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拆迁和改造来保障经济性和可行性等。小镇的规划建设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全面落实,并最终形成以原有村庄聚落形态结构为基础的分组团式布局形式,在仅增加4公顷用地的情况下满足了总体建设需求,规划后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等将大大减少,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

  第二,水资源利用IM电竞。在我国农村,给水设施还大量且广泛地存在着设施老化、水源防护不利、设施缺乏等诸多问题[10]。因此在乡村建设规划中,更应强调适宜技术来低成本地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①给水保证。合理选择集中或分散的供水方式、践行开源节流式的水量控制等可以促进给水的安全稳定。而小镇规划提供双源供水,并结合限制状况选用较低的用水量指标,在优先保证饮用水水量的同时,其他用水则提倡充分利用雨水回收和再次利用水;②污水处理。农村地区污水量较城市小,污染成分较简单,其生活性的黑水或灰水可通过规划技术根据乡村特征进行分离处理,并采取系统运营成本较低、管理较简单、耗能较少的处理设施。例如小镇就采取了结合地形地势特点进行分区处理、建构人工湿地等方式,并将黑水利用三格化粪池以及地下沼气设施进行处理;③雨水利用。对乡村而言,雨水集蓄利用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灾害抗御能力,也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更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而这可以通过补种植被、建构自然排水网络、提高村庄可渗透性地面比例、设置屋面雨水收集贮存装置等并不需要过高经济成本的举措来达成,小镇也正是试图借助这样的举措达成雨水更为有效的利用。

  第三,能源利用。一般而言,能源可持续利用包括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减少能源消耗两方面[11]。在乡村地区,传统性的城市用能及传统节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其较为节能,其能源利用的适宜技术原则突出安全、清洁和经济。规划应将能源利用与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内容密切结合,来确定适宜的生态能源结构和技术方式。而在小镇的规划建设中,首先,有利于实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生物质能得到了适宜性的重构应用:采取小型独户式沼气设备、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将粪便及秸秆作为混合发气原料等。其次,是太阳能的利用。因为受到自然气候条件限制、资金限制以及管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太阳能在中国农村尚未得到大范围普及,但其优势仍十分突出。因此,小镇在公共设施用能、路灯建设、居民生活热水等方面都加强了对太阳能的适宜性应用。而地热能、水利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地下储热和蓄冷等设施也是十分有益的能源利用方式,但小镇条件并不适宜、故其规划并未采用。

  第四,环境卫生整治。乡村相比城市更贴近自然,然而由于观念和技术的软硬双重问题,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严重。而从垃圾和粪便处置两方面进行整治可行而有效:①在垃圾处理方面,可以根据乡村自身优势条件,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和无害化收集处理。例如,加强有机废物的自然降解以及不易分解垃圾的循环利用――事实上,通过有效的分解与再利用的方式甚至可以减少80%的固体垃圾[12];对难以资源化再利用的垃圾定点收集、封闭储存,等等。②在粪便处理方面,提倡人、畜粪便在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农业应用,可以减少对水体与环境的污染、预防疾病,保障村民身体健康。而多年来我国村庄整治建设中,改厕作为实事工程也切实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而当前重点可以从提高卫生安全性能和公共厕所的建设方面入手。

  另外,由于城乡一体是完整系统,村庄在与外界产生物能转换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联络网线成为这个转换工程中的纽带和输血渠道,规划技术有必要建立起可靠、安全的联络网架[10];而建筑也是乡村建设规划中与村民生活相关度最高的建设项目之一,可持续性建筑建造技术早已在传统的乡土建筑营造中体现,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包括住宅朝向、自然采光等的宝贵经验。

  适宜技术策略实质上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考方式: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融入并有机结合了对禀赋价值、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进行综合考量的必要因素。而小镇自2008年开始全面进行建设,涵盖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卫生等资源环境面向的建设改造内容已于2009年10 月基本完成。尽管未来效果还需检验,但其所具有的示范作用与启发价值却已初现:①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益于村庄稳定和稳步发展;②把握本土的特质,有利于特色建构及社会契合;③采取适宜的技。


标签:环卫

【产品推荐】